Artwork

Contenu fourni par 小跑. Tout le contenu du podcast, y compris les épisodes, les graphiques et les descriptions de podcast, est téléchargé et fourni directement par 小跑 ou son partenaire de plateforme de podcast. Si vous pensez que quelqu'un utilise votre œuvre protégée sans votre autorisation, vous pouvez suivre le processus décrit ici https://fr.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Application Podcast
Mettez-vous hors ligne avec l'application Player FM !

EP03:阿基里斯、乌龟和芝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

1:13:03
 
Partager
 

Manage episode 428838103 series 3460963
Contenu fourni par 小跑. Tout le contenu du podcast, y compris les épisodes, les graphiques et les descriptions de podcast, est téléchargé et fourni directement par 小跑 ou son partenaire de plateforme de podcast. Si vous pensez que quelqu'un utilise votre œuvre protégée sans votre autorisation, vous pouvez suivre le processus décrit ici https://fr.player.fm/legal.

我们的几个奇怪的主人公终于登场了!一只乌龟、古希腊英雄阿基里斯、芝诺。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几个奇怪的角色,包括螃蟹。
这就是GEB著名的招牌结构:在每个章节前,侯世达老师会编一篇对话小故事,把内容引出来。这也是我每一章最爱看的部分,因为相对容易懂。
侯式幽默,虽然有时很冷,但是每个对话都回味无穷,看完这个小故事,带着印象进入下一章,读完后再回来重温一下,方知其奥妙之处。有时会恍然大悟,原来对话中另有玄机;但有时文科生上头,也会想:侯世达老师炫技有点儿过了,让读者觉得智商堪忧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侯世达老师并不care读者智商的承受能力。
上一期留了一个悬念:提到了图灵机——他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啥关系?哎别说,那还是很有关系的,不仅有关系,还能带出到底“什么是智能”的一些深层哲学。
本期和大家解读的第一章内容,也是层层嵌套的绝活儿,不仅带出了第二次数学危机,也带出了整个数学大厦、计算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基础,地基——形式系统。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听本期播客之前之后,分别能在这一章中找出多少“梗”?
本期剪辑:小碗
本期烧脑提纲:
·(00:06:22) 全书和大家见面的第一篇对话是《三部创意曲》。
·(00:09:26) 这么一篇奇怪的对话,到底埋了多少梗?为啥叫“三部创意曲”?
·(00:18:26) 芝诺禅宗谐音梗,你看出来了吗?
·(00:23:39) 什么是形式系统?
·(00:30:22) 用国际象棋举个例子
·(00:36:21) 侯氏龟能梦电子龟吗?
·(00:42:27) MIU还是WJ?
·(00:48:56) 机器能“跳出系统”吗?
·(00:56:52) 大梗来了
·(01:02:14) 哥德尔和图灵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
文字稿和时间戳:
(00:06:22) 全书和大家见面的第一篇对话是《三部创意曲》。
对话开始于阿基里斯和乌龟对一面奇特旗子的讨论:
“阿基里斯和一只乌龟站在尘土飞扬的跑道上,烈日当空。在跑道的另一端,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上面挂着一面长方形的大旗,整面旗子是红色的,但上面有一个环状的狭缝,透过狭缝可以看到天空。这个环形切口呈阿拉伯数字‘零’的形状,这是芝诺最喜欢的数字。”
这么一小段开头,信息密度极大:里面包含了:芝诺悖论,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内涵——也就是无穷小他到底是不是零?
接着,旗子动了,乌龟和阿基里斯莫名其妙地开始讨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埋梗)
然后芝诺就溜达着路过了,说:“你俩别争了,什么都没动。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理: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能的。这个定理可以推导出一个更伟大的定理——芝诺定理:运动无有。”
芝诺继续说道:“我的师傅五祖教导我,真如即一,具有不变异性,万象的动迁变化都是感官的幻觉。因此,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乌龟点题道:“论证‘运动不可能’的命题是通过芝诺的‘二分悖论’证明的:如果想从A点到B点,必须先走完A到B的一半;要走完这一半,又得先走完这一半的一半。如此无限细分下去,当然永远无法到达B点。”
阿基里斯表示质疑,芝诺说:“不信你就试试。”于是,阿基里斯和乌龟开始了那场著名的赛跑。
(00:09:26) 这么一篇奇怪的对话,到底埋了多少梗?为啥叫“三部创意曲”?
GEB这本书可谓是步步埋梗,信息量超大。短短一小段故事就包含了好几个知识点,炫技炫出天际。
"三部创意曲"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个妙招。它源自卡罗尔的著名文章《乌龟跟阿基里斯说了什么》,侯世达将其视为"二部创意曲"。这里暗藏玄机,因为巴赫恰好有15首二部创意曲,是早期钢琴独奏中两个声部的配合,听起来就像两个人在对话。
侯世达借此给卡罗尔的文章冠名,暗示乌龟和阿基里斯的对话。然后,他更进一步,加入了芝诺,形成了三人对话,于是就有了"三部创意曲",又恰好对应巴赫的另外15首三声部钢琴独奏曲。这一招既致敬了卡罗尔的故事,又向巴赫的作品致敬,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侯世达又在小对话开篇引用了埃舍尔的莫比乌斯带画作。这一手更高明,因为他在短短几行字里就把"哥德尔(数学)、埃舍尔(艺术)、巴赫(音乐)"这三个领域都巧妙地带出来了。这种炫技手法贯穿全书,读者会不断发现各种梗,有时甚至会觉得有点跑题。但这恰恰体现了侯世达的写作特点——不完全是为读者服务的,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写得开心,就像我们做播客一样,重要的是自己聊得爽。
从写作风格来看,这本书既不遵循“金字塔原理”,也不遵循“坡道原理”,而是采用了“散文”方式——形散神不散。侯世达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处炫技、到处埋梗,但归根结底还是围绕着GEB、数学、逻辑和人工智能这条主线——讲数学时一定会提到音乐和美术,讲音乐时一定会涉及数学和绘画,讲绘画时也一定会联系数学和音乐。他不关心读者是否能跟上,完全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象,想到哪写到哪。每一章都充满了高难度的概念,比如第二章就直接引入了MIU形式系统,对于不熟悉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劝退,但侯世达老师不care。
(00:18:26) 芝诺禅宗谐音梗,你看出来了吗?
芝诺悖论,看似在说运动不存在,其实它触及了更深层的数学概念:无穷与有穷、离散与连续、无穷小等等。这些问题属于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范畴,最终通过微积分和极限的概念得以解决。
更妙的是,卡罗尔在他的文章《乌龟跟阿基里斯说了什么》中,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观点:逻辑本身也存在无穷倒退的状况。这个观点巧妙地将芝诺悖论与自我指代、逻辑循环、怪圈联系起来,进而触及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的核心——逻辑的困境。
侯世达在书中明显地致敬了卡罗尔。在卡罗尔提出这个观点之前,虽然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罗素悖论已经出现,但很少有人将芝诺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也就是逻辑问题)联系起来。卡罗尔能有如此独特的视角,实在令人佩服。
我们都知道芝诺悖论讲的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看似在讨论运动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它所蕴含的深意远不止于此。侯世达将这个话题称为“三部创意曲”,这个命名本身就很有意思,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
说到有意思,侯世达还玩了个谐音梗。还记得对话开头,乌龟和阿基里斯莫名其妙地开始讨论“风动还是幡动”吗?
在英文原版中,侯世达故意把“Zeno”(芝诺)和“Zen”(禅)搞混,制造了一个关于芝诺和禅师的笑点。可惜这个梗在中文翻译中无法体现,只有读英文版的读者才能get到他的幽默。
说到翻译,侯世达本人也参与了这本书的深度翻译工作。这本身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尤其是在处理像“Zeno”和“Zen”这种难以直译的文字游戏和双关语时,更显功力。
(00:23:39) 什么是形式系统?
第一章名为“WU谜题”。
侯世达没有直接解释什么是形式系统,而是设计了一个名为“WU”的谜题,通过这个谜题让读者尝试解答——最终发现根本无解。通过这个谜题,侯世达试图引出并解释形式系统的概念——GEB全书的中心概念之一。
形式系统到底是什么呢?
核心理念其实很简单:一切都是形式系统(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式定义)。比如,人类语言就是一种形式系统。语言的语法规则,主语、谓语、宾语的排列组合,都是形式系统的一部分。从语法的角度看,句子的结构不过是符号的排列组合。而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如果符合一定的规则,就能产生有意义的语言。
例如,“我打球”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而“我苹果”则不符合,因为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没有意义。通过语法规则,我们可以禁止不符合规范的组合,从而使语言变得有意义。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语法规则列出来,那么语言就变成了符号串的组合方式。同理,计算机语言由0和1的组合构成;音乐由音符和节奏的组合构成;美术作品由像素点的组合构成。这些都是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的根本在于初始元素以及它们的排列规则。无论是语言、计算机代码、音乐还是美术,它们在形式系统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形式系统的理念是,世间万物皆为形式系统,一切都是形式系统,这种观点确实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因为它揭示了万物的本质。
形式系统是一种透过初始元素及其规则来理解世界的方法。而《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这本书,正是通过形式系统的视角,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跨学科的智力盛宴。
(00:30:22) 用国际象棋举个例子
世间万物皆为形式系统。乍一听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形式系统就像一个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框架,支撑着事物的运作。就像大楼需要钢架支撑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模式,甚至复杂的数学体系,都可以看作是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包含三个要素:
·形式语言 (Language): 就像我们说话需要词汇一样,形式系统也需要一套符号和语法规则来表达信息。
·公理 (Axioms): 这是一组被设定为真的基本命题,就像游戏规则一样,是形式系统的基础。
·推理规则 (Rules of Inference): 这是用来从公理推导出其他真命题的规则,就像游戏中的操作规则一样,规定了如何在形式系统中进行推理和演绎。
通过这三个要素,形式系统就能像机器一样运作,产生新的定理(Theorems),也就是从公理推导出来的真命题。用国际象棋来举例:
·形式语言: 国际象棋的棋盘、棋子、每个棋子的走法等,构成了游戏的语言和词汇表。
·公理: 游戏开始时的初始状态,比如棋子的摆放位置,就是游戏的公理,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游戏才能开始。
·推理规则: 棋子的移动规则,比如“马走日”,“象走田”等,就是游戏的推理规则,玩家需要根据这些规则移动棋子。
而游戏的目标“将死对方”,就是一个需要通过推理规则和策略来实现的定理。
上期提到:为什么要把很多过程分解成机械、可重复的形式?其实跟形式系统的本质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把某些行为或事情,用形式系统的方式规范出来,那就更容易让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混乱和争论。
(00:36:21) 侯氏龟能梦电子龟吗?
为唤起读者的好奇心,侯世达老师给大家贴心地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谜题:“你能产生WU吗?”。这个谜题如果大家能耐心的读完,并且尝试一下,会发现很妙,很有趣。
我用侯世达同款对话编了一段小故事,可能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个”WU谜题”:
这天,阿喀琉斯和乌龟进入了一个名叫”WU迷宫"的迷宫,遇到了一只叫做"meta乌龟"的电子龟。
电子龟塞给了他们一个迷宫引导器,上书两个字母“WJ”。引导器有4条规则:
规则一:如果你有一个以 J结尾的字符串,你可以在它后面再加一个 U。比如 WJ 就可以变成 WJU。
规则二:假设你有 Wx,这里x是任意一个字符串。那么你可以把它变成 Wxx。比如WJU可以变成WJUJU。
规则三:如果你的字符串中有JJJ,你可以用U替换。比如WUJJJU可以变成WUUU。
规则四:如果你的字符串包含UU,你可以把它删除。如WUUU 可以变成 WU。
电子龟问:如果从“WJ”开始,能否通过有限步骤,走出迷宫,得到“WU”?
这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它有明确的符号(W,J,U)、公理(WJ)和推理规则(规则1-4)。 阿喀琉斯和乌龟试图用这些规则去推导WJ,发现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从WJ推导出WU,而是不断地陷入"WJ-WJU-WJUJU-WJU-WU-WJ"的循环,无论如何都会陷入循环,都会回到原点WJ。
对此meta-乌龟给出了令人费解的禅宗式回应。它说:"WU”。一头雾水,再追问,还是只说"WU”。惜字如金。
乌龟突然一拍脑袋,对阿基利斯说: "WU"在禅宗中代表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如是与非、对与错、有与无)的智慧境界,电子龟再暗示我们不要执着于WJ和WU之间的逻辑纠缠,而应该跳出这个系统,用更高的智慧去看待问题啊!
好了这个莫名其妙的故事讲完了。
这个“WU的谜题”到底想说明什么?
(00:42:27) MIU还是WJ?
侯世达在介绍形式系统时,首先想传达的是"万物皆形式系统"这一理念。他希望读者明白,形式系统并非高深莫测,也不一定与数学、逻辑学或哲学挂钩。即便是简单如WJU这样仅有三个字母的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虽然它无法与人类语言、绘画、音乐或计算机系统相提并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符合形式系统的基本条件。
这个简单系统的构造颇有意思。有趣的是,英文原版中这个形式系统叫MIU,而中文版则叫WJU。这里面大有文章:
MIU代表Mechanical(机械的)、Intelligent(智能的)和Un-(否定前缀),分别对应机械式推理、人类智能理解和禅宗的"无"概念。这三个概念与形式系统息息相关。
翻译成中文时遇到了挑战,因为对应的中文词汇首字母与英文不同。于是,译者巧妙地创造了新的对应关系:
·J代表"机",对应机械方式
·W代表"维"(本应为"唯",但用了"惟"),对应人类智能、逻辑思维
·U仍然代表"无",对应禅宗思想
这种翻译方式高度重视表意,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bug"。比如,按照逻辑,中文版应该是JWU而非WJU,以对应英文版MIU的顺序。但为了使开头更接近自然语言习惯,最终选择了WJU。
这种精心设计的翻译反映了侯世达对细节的极度重视,甚至到了"机关算尽"的地步。这本书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就像《红楼梦》一样,值得细细品味。但若要一个一个都挖出来,那根本挖不完。
(00:48:56) 机器能“跳出系统”吗?
侯世达通过WJU谜题巧妙地揭示了人类思维与机械逻辑之间的本质差异。这个看似简单的谜题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人类思维能否被完全描述为一个形式系统?
谜题的关键在于"跳出系统"的能力。当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类可以停下来,审视整个系统,发现规则的本质(如J的数量不会减少),从而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区别于机械逻辑的关键所在。
(这里不得不琢磨,“WU”的读音就是“无”,这不就是在暗示要跳出系统,别钻牛角尖么?)
“跳出系统”:能够跳出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且看一下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智能固有的特点。比如我读GEB,读不下去的时候,搁在一边儿,把灯关掉。我就“出了GEB系统”。
但教计算机“跳出系统”,能教到什么程度呢?
书里举了一个实例:加拿大一次计算机国际象棋比赛,一个下棋不太强的程序,却有一个很牛的特性:它可以远在棋下完之前早早退出。棋下得不太好,但却有预先估计到没有希望的棋局的能力,然后停下,而不是等着另一个程序把它将死。虽然每次下棋它都输,但是输得很有风度,不丢人。
然而,这个例子其实并不完全贴切。因为程序的认输行为很可能仍然是基于预设的规则(如胜率评估)而非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下棋"。
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使我们不断为计算机添加更高层次的规则,试图模拟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是否有可能最终达到人类思维的灵活性?
人工智能工作的奇异之处: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形式化规则,教会机器如何表现得灵活。然而,这些规则本身是死板的。但是要涵盖所有智能行为,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规则。从基本规则到修改这些基本规则的元规则,再到修改元规则的更高层次规则元元规则,都必须存在。
面对生活中千变万化的情况,我们需要多少层级的规则才能涵盖所有可能性?这些规则的堆叠是否有尽头?
更重要的是,人类"跳出系统"的能力与计算机执行预设规则导致的任务终止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类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某个系统中运作,并主动选择退出或改变视角。而计算机,无论其行为看起来多么智能,本质上仍然是在执行预设的程序逻辑。
(00:56:52) 大梗来了
终极的人工智能不可能论,主要论点在于机器什么时候能认识到自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在一个系统中。这是传统的人工智能理论,而侯世达在他的书中通过一段话揭示了这一点。他写道:
“只有极少数的人有那种眼光看出一个支配许多人生活的系统,而以前却从来没人认为这是一个系统。这些人常就投入毕生的精力去使其他人相信系统确实存在,应该从中退出。”
这段话让你想到什么了吗?
没错,就是《黑客帝国》(The Matrix)。
虽然这部电影是在侯世达的书出版之后拍摄的,但两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可以猜测,《黑客帝国》的导演可能读过侯世达的书,受到了启发。甚至可以推测 “缸中之脑”这个概念,虽然在GEB获得普利策奖之前已经存在,但侯世达可能是第一个系统性提出这一理论的人。
整个GEB都围绕一个核心理念展开,那就是“怪圈”。侯世达认为,人类的自我认知就是一个怪圈,而这个怪圈正是智能的核心。这本书的前两章已经埋下了无数的梗、暗线和隐喻,揭示了这一理念。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一个超级怪圈的典范。哥德尔通过数学方法证明了形式主义和逻辑主义的不成立。然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本身却是形式主义的巅峰之作,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形式符号编成数字来进行证明。哥德尔数的概念将形式符号量化,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推导其他形式系统,如WU谜题。
(01:02:14) 哥德尔和图灵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
图灵机本质上是一个概念性的计算机,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包含符号、初始状态和生成规则。它虽然简单,但理论上可以模拟任何计算机程序的运行。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指出,任何包含基本算术的形式系统都必然存在一些命题,它们是真命题,但在这个系统内部却无法被证明。
那么问题来了:图灵机作为一种形式系统,是否也符合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图灵机是否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果我们假定它可以,那么根据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图灵机内部也应该存在一些无法被证明的真命题。
图灵本人提出的“停机问题”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停机问题指的是,是否存在一个程序能够判断任意程序是否会在有限时间内停机。图灵证明了,这样的程序并不存在。
从形式上看,停机问题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表述非常相似。停机问题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无法判断自身是否停机的程序,这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中那个无法证明自身真伪的命题类似。
虽然很多人认为图灵停机问题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等价的,虽然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其中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图灵停机问题确实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我们能制造出图灵完备的计算机系统,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能创造出人工智能?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计算机系统的规模足够大,就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计算机系统本质上只是一个逻辑系统,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已经证明,逻辑系统无法推导出真正的数学或人类智能,更不可能拥有自我意识。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尚无定论。
但无论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还是图灵停机问题,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点:即使强大如计算机,也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墙”,即“不可计算性”。
正如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表明,即使在完美的数学大厦中,也存在着逻辑无法触及的角落。图灵停机问题则更进一步,它直接在图灵机这一强大的计算模型中,展示了“不可计算性”的存在。
而人类,作为创造出这些概念的思考者,似乎能够跳出这个“怪圈”,从更高的维度俯瞰这一切。
或许,这正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人工智能始终受限于自身的逻辑系统,而人类却能够凭借直觉和意识,超越逻辑的藩篱。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64 episodes

Artwork
iconPartager
 
Manage episode 428838103 series 3460963
Contenu fourni par 小跑. Tout le contenu du podcast, y compris les épisodes, les graphiques et les descriptions de podcast, est téléchargé et fourni directement par 小跑 ou son partenaire de plateforme de podcast. Si vous pensez que quelqu'un utilise votre œuvre protégée sans votre autorisation, vous pouvez suivre le processus décrit ici https://fr.player.fm/legal.

我们的几个奇怪的主人公终于登场了!一只乌龟、古希腊英雄阿基里斯、芝诺。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几个奇怪的角色,包括螃蟹。
这就是GEB著名的招牌结构:在每个章节前,侯世达老师会编一篇对话小故事,把内容引出来。这也是我每一章最爱看的部分,因为相对容易懂。
侯式幽默,虽然有时很冷,但是每个对话都回味无穷,看完这个小故事,带着印象进入下一章,读完后再回来重温一下,方知其奥妙之处。有时会恍然大悟,原来对话中另有玄机;但有时文科生上头,也会想:侯世达老师炫技有点儿过了,让读者觉得智商堪忧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侯世达老师并不care读者智商的承受能力。
上一期留了一个悬念:提到了图灵机——他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啥关系?哎别说,那还是很有关系的,不仅有关系,还能带出到底“什么是智能”的一些深层哲学。
本期和大家解读的第一章内容,也是层层嵌套的绝活儿,不仅带出了第二次数学危机,也带出了整个数学大厦、计算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基础,地基——形式系统。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听本期播客之前之后,分别能在这一章中找出多少“梗”?
本期剪辑:小碗
本期烧脑提纲:
·(00:06:22) 全书和大家见面的第一篇对话是《三部创意曲》。
·(00:09:26) 这么一篇奇怪的对话,到底埋了多少梗?为啥叫“三部创意曲”?
·(00:18:26) 芝诺禅宗谐音梗,你看出来了吗?
·(00:23:39) 什么是形式系统?
·(00:30:22) 用国际象棋举个例子
·(00:36:21) 侯氏龟能梦电子龟吗?
·(00:42:27) MIU还是WJ?
·(00:48:56) 机器能“跳出系统”吗?
·(00:56:52) 大梗来了
·(01:02:14) 哥德尔和图灵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
文字稿和时间戳:
(00:06:22) 全书和大家见面的第一篇对话是《三部创意曲》。
对话开始于阿基里斯和乌龟对一面奇特旗子的讨论:
“阿基里斯和一只乌龟站在尘土飞扬的跑道上,烈日当空。在跑道的另一端,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上面挂着一面长方形的大旗,整面旗子是红色的,但上面有一个环状的狭缝,透过狭缝可以看到天空。这个环形切口呈阿拉伯数字‘零’的形状,这是芝诺最喜欢的数字。”
这么一小段开头,信息密度极大:里面包含了:芝诺悖论,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内涵——也就是无穷小他到底是不是零?
接着,旗子动了,乌龟和阿基里斯莫名其妙地开始讨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埋梗)
然后芝诺就溜达着路过了,说:“你俩别争了,什么都没动。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理: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能的。这个定理可以推导出一个更伟大的定理——芝诺定理:运动无有。”
芝诺继续说道:“我的师傅五祖教导我,真如即一,具有不变异性,万象的动迁变化都是感官的幻觉。因此,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乌龟点题道:“论证‘运动不可能’的命题是通过芝诺的‘二分悖论’证明的:如果想从A点到B点,必须先走完A到B的一半;要走完这一半,又得先走完这一半的一半。如此无限细分下去,当然永远无法到达B点。”
阿基里斯表示质疑,芝诺说:“不信你就试试。”于是,阿基里斯和乌龟开始了那场著名的赛跑。
(00:09:26) 这么一篇奇怪的对话,到底埋了多少梗?为啥叫“三部创意曲”?
GEB这本书可谓是步步埋梗,信息量超大。短短一小段故事就包含了好几个知识点,炫技炫出天际。
"三部创意曲"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个妙招。它源自卡罗尔的著名文章《乌龟跟阿基里斯说了什么》,侯世达将其视为"二部创意曲"。这里暗藏玄机,因为巴赫恰好有15首二部创意曲,是早期钢琴独奏中两个声部的配合,听起来就像两个人在对话。
侯世达借此给卡罗尔的文章冠名,暗示乌龟和阿基里斯的对话。然后,他更进一步,加入了芝诺,形成了三人对话,于是就有了"三部创意曲",又恰好对应巴赫的另外15首三声部钢琴独奏曲。这一招既致敬了卡罗尔的故事,又向巴赫的作品致敬,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侯世达又在小对话开篇引用了埃舍尔的莫比乌斯带画作。这一手更高明,因为他在短短几行字里就把"哥德尔(数学)、埃舍尔(艺术)、巴赫(音乐)"这三个领域都巧妙地带出来了。这种炫技手法贯穿全书,读者会不断发现各种梗,有时甚至会觉得有点跑题。但这恰恰体现了侯世达的写作特点——不完全是为读者服务的,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写得开心,就像我们做播客一样,重要的是自己聊得爽。
从写作风格来看,这本书既不遵循“金字塔原理”,也不遵循“坡道原理”,而是采用了“散文”方式——形散神不散。侯世达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处炫技、到处埋梗,但归根结底还是围绕着GEB、数学、逻辑和人工智能这条主线——讲数学时一定会提到音乐和美术,讲音乐时一定会涉及数学和绘画,讲绘画时也一定会联系数学和音乐。他不关心读者是否能跟上,完全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象,想到哪写到哪。每一章都充满了高难度的概念,比如第二章就直接引入了MIU形式系统,对于不熟悉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劝退,但侯世达老师不care。
(00:18:26) 芝诺禅宗谐音梗,你看出来了吗?
芝诺悖论,看似在说运动不存在,其实它触及了更深层的数学概念:无穷与有穷、离散与连续、无穷小等等。这些问题属于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范畴,最终通过微积分和极限的概念得以解决。
更妙的是,卡罗尔在他的文章《乌龟跟阿基里斯说了什么》中,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观点:逻辑本身也存在无穷倒退的状况。这个观点巧妙地将芝诺悖论与自我指代、逻辑循环、怪圈联系起来,进而触及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的核心——逻辑的困境。
侯世达在书中明显地致敬了卡罗尔。在卡罗尔提出这个观点之前,虽然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罗素悖论已经出现,但很少有人将芝诺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也就是逻辑问题)联系起来。卡罗尔能有如此独特的视角,实在令人佩服。
我们都知道芝诺悖论讲的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看似在讨论运动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它所蕴含的深意远不止于此。侯世达将这个话题称为“三部创意曲”,这个命名本身就很有意思,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
说到有意思,侯世达还玩了个谐音梗。还记得对话开头,乌龟和阿基里斯莫名其妙地开始讨论“风动还是幡动”吗?
在英文原版中,侯世达故意把“Zeno”(芝诺)和“Zen”(禅)搞混,制造了一个关于芝诺和禅师的笑点。可惜这个梗在中文翻译中无法体现,只有读英文版的读者才能get到他的幽默。
说到翻译,侯世达本人也参与了这本书的深度翻译工作。这本身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尤其是在处理像“Zeno”和“Zen”这种难以直译的文字游戏和双关语时,更显功力。
(00:23:39) 什么是形式系统?
第一章名为“WU谜题”。
侯世达没有直接解释什么是形式系统,而是设计了一个名为“WU”的谜题,通过这个谜题让读者尝试解答——最终发现根本无解。通过这个谜题,侯世达试图引出并解释形式系统的概念——GEB全书的中心概念之一。
形式系统到底是什么呢?
核心理念其实很简单:一切都是形式系统(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式定义)。比如,人类语言就是一种形式系统。语言的语法规则,主语、谓语、宾语的排列组合,都是形式系统的一部分。从语法的角度看,句子的结构不过是符号的排列组合。而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如果符合一定的规则,就能产生有意义的语言。
例如,“我打球”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而“我苹果”则不符合,因为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没有意义。通过语法规则,我们可以禁止不符合规范的组合,从而使语言变得有意义。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语法规则列出来,那么语言就变成了符号串的组合方式。同理,计算机语言由0和1的组合构成;音乐由音符和节奏的组合构成;美术作品由像素点的组合构成。这些都是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的根本在于初始元素以及它们的排列规则。无论是语言、计算机代码、音乐还是美术,它们在形式系统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形式系统的理念是,世间万物皆为形式系统,一切都是形式系统,这种观点确实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因为它揭示了万物的本质。
形式系统是一种透过初始元素及其规则来理解世界的方法。而《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这本书,正是通过形式系统的视角,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跨学科的智力盛宴。
(00:30:22) 用国际象棋举个例子
世间万物皆为形式系统。乍一听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形式系统就像一个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框架,支撑着事物的运作。就像大楼需要钢架支撑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模式,甚至复杂的数学体系,都可以看作是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包含三个要素:
·形式语言 (Language): 就像我们说话需要词汇一样,形式系统也需要一套符号和语法规则来表达信息。
·公理 (Axioms): 这是一组被设定为真的基本命题,就像游戏规则一样,是形式系统的基础。
·推理规则 (Rules of Inference): 这是用来从公理推导出其他真命题的规则,就像游戏中的操作规则一样,规定了如何在形式系统中进行推理和演绎。
通过这三个要素,形式系统就能像机器一样运作,产生新的定理(Theorems),也就是从公理推导出来的真命题。用国际象棋来举例:
·形式语言: 国际象棋的棋盘、棋子、每个棋子的走法等,构成了游戏的语言和词汇表。
·公理: 游戏开始时的初始状态,比如棋子的摆放位置,就是游戏的公理,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游戏才能开始。
·推理规则: 棋子的移动规则,比如“马走日”,“象走田”等,就是游戏的推理规则,玩家需要根据这些规则移动棋子。
而游戏的目标“将死对方”,就是一个需要通过推理规则和策略来实现的定理。
上期提到:为什么要把很多过程分解成机械、可重复的形式?其实跟形式系统的本质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把某些行为或事情,用形式系统的方式规范出来,那就更容易让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混乱和争论。
(00:36:21) 侯氏龟能梦电子龟吗?
为唤起读者的好奇心,侯世达老师给大家贴心地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谜题:“你能产生WU吗?”。这个谜题如果大家能耐心的读完,并且尝试一下,会发现很妙,很有趣。
我用侯世达同款对话编了一段小故事,可能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个”WU谜题”:
这天,阿喀琉斯和乌龟进入了一个名叫”WU迷宫"的迷宫,遇到了一只叫做"meta乌龟"的电子龟。
电子龟塞给了他们一个迷宫引导器,上书两个字母“WJ”。引导器有4条规则:
规则一:如果你有一个以 J结尾的字符串,你可以在它后面再加一个 U。比如 WJ 就可以变成 WJU。
规则二:假设你有 Wx,这里x是任意一个字符串。那么你可以把它变成 Wxx。比如WJU可以变成WJUJU。
规则三:如果你的字符串中有JJJ,你可以用U替换。比如WUJJJU可以变成WUUU。
规则四:如果你的字符串包含UU,你可以把它删除。如WUUU 可以变成 WU。
电子龟问:如果从“WJ”开始,能否通过有限步骤,走出迷宫,得到“WU”?
这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它有明确的符号(W,J,U)、公理(WJ)和推理规则(规则1-4)。 阿喀琉斯和乌龟试图用这些规则去推导WJ,发现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从WJ推导出WU,而是不断地陷入"WJ-WJU-WJUJU-WJU-WU-WJ"的循环,无论如何都会陷入循环,都会回到原点WJ。
对此meta-乌龟给出了令人费解的禅宗式回应。它说:"WU”。一头雾水,再追问,还是只说"WU”。惜字如金。
乌龟突然一拍脑袋,对阿基利斯说: "WU"在禅宗中代表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如是与非、对与错、有与无)的智慧境界,电子龟再暗示我们不要执着于WJ和WU之间的逻辑纠缠,而应该跳出这个系统,用更高的智慧去看待问题啊!
好了这个莫名其妙的故事讲完了。
这个“WU的谜题”到底想说明什么?
(00:42:27) MIU还是WJ?
侯世达在介绍形式系统时,首先想传达的是"万物皆形式系统"这一理念。他希望读者明白,形式系统并非高深莫测,也不一定与数学、逻辑学或哲学挂钩。即便是简单如WJU这样仅有三个字母的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虽然它无法与人类语言、绘画、音乐或计算机系统相提并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符合形式系统的基本条件。
这个简单系统的构造颇有意思。有趣的是,英文原版中这个形式系统叫MIU,而中文版则叫WJU。这里面大有文章:
MIU代表Mechanical(机械的)、Intelligent(智能的)和Un-(否定前缀),分别对应机械式推理、人类智能理解和禅宗的"无"概念。这三个概念与形式系统息息相关。
翻译成中文时遇到了挑战,因为对应的中文词汇首字母与英文不同。于是,译者巧妙地创造了新的对应关系:
·J代表"机",对应机械方式
·W代表"维"(本应为"唯",但用了"惟"),对应人类智能、逻辑思维
·U仍然代表"无",对应禅宗思想
这种翻译方式高度重视表意,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bug"。比如,按照逻辑,中文版应该是JWU而非WJU,以对应英文版MIU的顺序。但为了使开头更接近自然语言习惯,最终选择了WJU。
这种精心设计的翻译反映了侯世达对细节的极度重视,甚至到了"机关算尽"的地步。这本书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就像《红楼梦》一样,值得细细品味。但若要一个一个都挖出来,那根本挖不完。
(00:48:56) 机器能“跳出系统”吗?
侯世达通过WJU谜题巧妙地揭示了人类思维与机械逻辑之间的本质差异。这个看似简单的谜题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人类思维能否被完全描述为一个形式系统?
谜题的关键在于"跳出系统"的能力。当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类可以停下来,审视整个系统,发现规则的本质(如J的数量不会减少),从而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区别于机械逻辑的关键所在。
(这里不得不琢磨,“WU”的读音就是“无”,这不就是在暗示要跳出系统,别钻牛角尖么?)
“跳出系统”:能够跳出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且看一下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智能固有的特点。比如我读GEB,读不下去的时候,搁在一边儿,把灯关掉。我就“出了GEB系统”。
但教计算机“跳出系统”,能教到什么程度呢?
书里举了一个实例:加拿大一次计算机国际象棋比赛,一个下棋不太强的程序,却有一个很牛的特性:它可以远在棋下完之前早早退出。棋下得不太好,但却有预先估计到没有希望的棋局的能力,然后停下,而不是等着另一个程序把它将死。虽然每次下棋它都输,但是输得很有风度,不丢人。
然而,这个例子其实并不完全贴切。因为程序的认输行为很可能仍然是基于预设的规则(如胜率评估)而非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下棋"。
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使我们不断为计算机添加更高层次的规则,试图模拟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是否有可能最终达到人类思维的灵活性?
人工智能工作的奇异之处: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形式化规则,教会机器如何表现得灵活。然而,这些规则本身是死板的。但是要涵盖所有智能行为,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规则。从基本规则到修改这些基本规则的元规则,再到修改元规则的更高层次规则元元规则,都必须存在。
面对生活中千变万化的情况,我们需要多少层级的规则才能涵盖所有可能性?这些规则的堆叠是否有尽头?
更重要的是,人类"跳出系统"的能力与计算机执行预设规则导致的任务终止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类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某个系统中运作,并主动选择退出或改变视角。而计算机,无论其行为看起来多么智能,本质上仍然是在执行预设的程序逻辑。
(00:56:52) 大梗来了
终极的人工智能不可能论,主要论点在于机器什么时候能认识到自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在一个系统中。这是传统的人工智能理论,而侯世达在他的书中通过一段话揭示了这一点。他写道:
“只有极少数的人有那种眼光看出一个支配许多人生活的系统,而以前却从来没人认为这是一个系统。这些人常就投入毕生的精力去使其他人相信系统确实存在,应该从中退出。”
这段话让你想到什么了吗?
没错,就是《黑客帝国》(The Matrix)。
虽然这部电影是在侯世达的书出版之后拍摄的,但两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可以猜测,《黑客帝国》的导演可能读过侯世达的书,受到了启发。甚至可以推测 “缸中之脑”这个概念,虽然在GEB获得普利策奖之前已经存在,但侯世达可能是第一个系统性提出这一理论的人。
整个GEB都围绕一个核心理念展开,那就是“怪圈”。侯世达认为,人类的自我认知就是一个怪圈,而这个怪圈正是智能的核心。这本书的前两章已经埋下了无数的梗、暗线和隐喻,揭示了这一理念。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一个超级怪圈的典范。哥德尔通过数学方法证明了形式主义和逻辑主义的不成立。然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本身却是形式主义的巅峰之作,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形式符号编成数字来进行证明。哥德尔数的概念将形式符号量化,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推导其他形式系统,如WU谜题。
(01:02:14) 哥德尔和图灵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
图灵机本质上是一个概念性的计算机,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包含符号、初始状态和生成规则。它虽然简单,但理论上可以模拟任何计算机程序的运行。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指出,任何包含基本算术的形式系统都必然存在一些命题,它们是真命题,但在这个系统内部却无法被证明。
那么问题来了:图灵机作为一种形式系统,是否也符合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图灵机是否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果我们假定它可以,那么根据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图灵机内部也应该存在一些无法被证明的真命题。
图灵本人提出的“停机问题”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停机问题指的是,是否存在一个程序能够判断任意程序是否会在有限时间内停机。图灵证明了,这样的程序并不存在。
从形式上看,停机问题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表述非常相似。停机问题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无法判断自身是否停机的程序,这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中那个无法证明自身真伪的命题类似。
虽然很多人认为图灵停机问题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等价的,虽然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其中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图灵停机问题确实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我们能制造出图灵完备的计算机系统,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能创造出人工智能?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计算机系统的规模足够大,就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计算机系统本质上只是一个逻辑系统,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已经证明,逻辑系统无法推导出真正的数学或人类智能,更不可能拥有自我意识。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尚无定论。
但无论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还是图灵停机问题,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点:即使强大如计算机,也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墙”,即“不可计算性”。
正如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表明,即使在完美的数学大厦中,也存在着逻辑无法触及的角落。图灵停机问题则更进一步,它直接在图灵机这一强大的计算模型中,展示了“不可计算性”的存在。
而人类,作为创造出这些概念的思考者,似乎能够跳出这个“怪圈”,从更高的维度俯瞰这一切。
或许,这正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人工智能始终受限于自身的逻辑系统,而人类却能够凭借直觉和意识,超越逻辑的藩篱。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64 episodes

Tous les épisodes

×
 
Loading …

Bienvenue sur Lecteur FM!

Lecteur FM recherche sur Internet des podcasts de haute qualité que vous pourrez apprécier dès maintenant. C'est la meilleure application de podcast et fonctionne sur Android, iPhone et le Web. Inscrivez-vous pour synchroniser les abonnements sur tous les appareils.

 

Guide de référence rapide